非常評
  近日,網友@橙子loveyou發微博稱,當天她和朋友去爬毓秀山,碰到市委書記劉捷在撿垃圾,於是她將這條微博轉給了@新餘發佈等當地政務及媒體官微。但是,這條“偶遇”微博卻再次陷入了質疑旋流。
  為什麼認出市委書記也是新聞
  啥樣的“偶遇”才讓人覺得合理?其實只要官員多和民眾交流,多走向基層一線,這樣即便簇擁著聚光燈,也是合情合理。
  打心裡說,我情願市委書記撿垃圾成為新聞。因為現在的旅游景區、名勝古跡已有淪為垃圾場之虞,為了清除游客們扔下來的各色垃圾,有關部門不得不聘請了大量環保工作人員。作為主政地方的“一把手”,市委書記自願利用周末休息時間,成為清除景區垃圾的“義務工”,客觀上有利於保持環境清潔,當這種行為成為流傳網絡的新聞之時,更強化著一種社會主流價值取向,對於當地民眾來說,無疑更具有引導和示範作用。
  然而,網友指摘“作秀”的憤怒,卻真實地折射出人們對各種形式主義表象的擔憂與警惕,連帶著“你怎麼能認出市委書記?”的網友質疑,也成為吸引著公眾眼球的新聞焦點。根據微博首發者的解釋,她曾在宣傳部門實習過一個月,工作就是“寫微博”,加之家裡人都比較關註當地新聞,所以能夠辨認出來,那名撿垃圾的志願者就是市委書記劉捷。
  但是,對於當地群眾而言,不是人人都有網友@橙子loveyou那樣的經歷,他們要認出官員亦並非易事。這次就有大批網友吐槽,就算比市委書記更高級的官員,也未必都能認出來,包括自己所在省市領導。
  民眾對自己身邊官員的“陌生”從何而來,這個確實值得深思:一方面是地方官員對於在電視上出頭露面、被聚光燈照著,但另一方面卻是,人們對於這類時政新聞有著習慣性的忽視,甚至連官員的面孔也難以記住。儘管在媒體上官員常見,但沒有走到民眾身邊,這樣也讓一些官員成了民眾“最熟悉的陌生人”。反倒是一些深入基層、親近民眾的官員為坊間輿論所稱道,也為普通民眾所更熟悉。
  “偶遇”官員無可厚非,但啥樣的“偶遇”才讓人覺得合理?其實並不難,只要官員多和民眾交流,多走向基層一線,這樣即便簇擁著聚光燈,也是合情合理。當然,從長遠看,無論市委書記撿垃圾,抑或認出市委書記,都不應成為新聞。當“偶遇”變“常遇”,當“認出來”變成“打招呼”,相信生態環境和民生福祉也將變得更美好。 □雨辰(高校學者)
  國外“偶遇”官員,民眾是啥反應?
  如果虛有其表,再精妙的策劃也經常會弄巧成拙。不顧民情民意,以“偶遇者”的方式直白地宣揚自身“政績”,則會貽笑大方。
  在資訊和傳媒技術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,官員與民眾的“偶遇”時有發生。最佳的處理方法是別讓偶遇變成“事件”,莫使其承受過多的道德、社會和政治責任,莫使其過多干擾社會自我演繹的邏輯。
  偶遇的方式理應自然一點。刻意雕琢的“偶遇”,最大的特色莫過於場景不自然。要麼很“嚴肅”,能讓人讀出附和者對權力的無限膜拜和嚮往。要麼很“美觀”,讓人明顯感覺到畫面與所處現實環境的巨大落差。不是每位“領導”都時刻有“美容團隊”和專業攝影師跟隨左右,也不是每個“拍客”都有那麼專業的設備和技術。哪怕一絲一毫的破綻,都很容易讓人為策劃的“偶遇”露出馬腳,由一場“自我導演”的鬧劇變成“自我毀滅”的悲劇。
  偶遇的內容理應質朴一點。正常的偶遇,會把官員變成易於相處的“普通人”。偶遇一旦“沾染”政治,成為新聞事件,則可能給被偶遇者帶來挑戰。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,水管工喬曾攔下正在當地街區訪問的奧巴馬,問詢自己的稅務問題。喬擔心,奧巴馬的稅收計劃會讓自己多納稅。之後,“水管工喬”問題迅速“搶頭條”,成了共和黨非難奧巴馬經濟和財政政策主張的順手工具。不過好在後來能言善辯的奧巴馬化被動為主動,讓該事例變成了自己向普通大眾“勘誤釋疑”的好時機。
  政府政策是個中性的話題,在社會中引發爭議亦屬平常。遠離“政治”,是多數國外官員應對偶遇“事件”時謀求自保的方法,不求讓反對者改變對自己的某些看法,但求讓其感受到自己的品行和素質。刻意把官員的某項公職行為與“偶遇”掛鉤,會讓負面消息有滋生和擴散的空間,也會讓政治對手有更多的口實。
  其實,在國外政治秀是官員通過大眾傳媒向民眾展示施政理念、執政能力和個人魅力的慣常做法,如果時機和分寸把握得好,也可能有不錯的效果。在國內,切切實實的“親民之秀”也能為社會所理解和接受。
  一切的關鍵都是得有為民謀利的“內涵”。如果虛有其表,再精妙的策劃也經常會弄巧成拙。不顧民情民意,以“偶遇者”的方式直白地宣揚自身“政績”,則會貽笑大方。 □史澤華(北外副教授)  (原標題:怎樣的“偶遇”官員才合情合理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d11ddqtu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